当前位置: 当前位置:首页 > 探索 > 太阳神鸟,向阳而行!正文

太阳神鸟,向阳而行!

作者:百科 来源:探索 浏览: 【 】 发布时间:2024-11-07 15:50:00 评论数:
本文约 2600 字阅读需要 7 min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正在成都如火如荼地进行,太阳神鸟成都,向阳而行这座3000年城址不迁、太阳神鸟2000余年城名未改的向阳而行城市,以其丰厚的太阳神鸟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,为各国大学生健儿带来中华文化的向阳而行浸润 。其中 ,太阳神鸟成都城市形象标识、向阳而行中国文化遗产标志“太阳神鸟”这一文化元素,太阳神鸟更是向阳而行渗透在大运会的运动场馆 、火炬 、太阳神鸟开幕式 、向阳而行文创产品等之中,太阳神鸟古蜀精神被再次激活  。向阳而行▲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火炬顶部,太阳神鸟融入成都城市形象标识、中国文化遗产标志——“太阳神鸟” 。(王涛 供图)太阳与神鸟2001年2月  ,在成都市郊的金沙村 ,距今3000多年的金沙遗址被确认 ,“太阳神鸟”金饰正是出土于金沙遗址。金饰整体呈圆环形,外径12.53厘米 ,内径5.29厘米 ,厚0.02厘米,重20克 ,含金量高达94.2% 。内外两层图案均采用镂空的方式表现。内层由等距分布的12条顺时针旋转的齿状芒组成 ,芒呈细长獠牙状,外端尖,好似在空中旋转不停 ,呈现出强烈的动感 。外层图案由4只逆时针飞行的鸟组成 ,它们首足相接 ,向着与内层芒纹相反的方向飞翔。从图案分析来看 ,外层毫无疑问是鸟的剪影形象,但内层为何说是太阳呢 ?实际上,由圆向外发散出射线纹 ,是太阳在日食等特殊条件下肉眼能够观察到的形态,使用圆和芒的组合来表示太阳比仅使用圆具有更好的指向性。这种形象在史前就被广泛用来指代太阳 。如 ,浙江上山遗址出土带有16条芒的太阳纹彩陶;属仰韶文化的大河村遗址出土大量带芒的太阳纹陶片;甘肃辛店遗址出土的彩陶上有太阳纹;新疆哈密天山北路墓地出土的青铜镜,背面为人面太阳纹;内蒙古的阴山岩画 、西南地区的铜鼓上 ,都有类似的太阳纹图像。▲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“太阳神鸟”金饰。(王涛 供图)▲新疆哈密天山北路墓地出土的人面太阳纹青铜镜 。(王涛 供图)“太阳神鸟”还有一个名字  ,叫“四鸟绕日”,这是对其图案中太阳和鸟两个要素及其关系的客观描述。为什么绕着太阳转的鸟是神鸟?神鸟为何要绕着太阳转 ?鸟和太阳有着怎样的关系呢?《山海经·大荒东经》载 :“汤谷上有扶木,一日方至,一日方出 ,皆载于乌。”乌就是鸟类 ,古人认为太阳之所以能够在天空东升西落 ,周而复始,是因为有叫作“乌”的鸟载着 。这种将鸟的飞行能力和太阳在天空的运行相联系的认识 ,是中华先民朴素的原始自然观的反映。考古发掘也发现有大量“鸟负日”的形象,如河姆渡文化的双鸟负日纹牙雕  、凌家滩文化的玉鸟负日 、仰韶文化的负日彩陶等。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立有9只鸟的青铜大神树 ,被认为是太阳所栖的扶桑木  ,其上的鸟应是负日的乌 。无独有偶 ,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T形帛画中 ,表现天界的上层画面,左侧是月亮和蟾蜍 ,右侧是栖9个太阳的神树 ,枝头最高处是最大的太阳,其内部有一只鸟 ,当为负日乌。汉代以后 ,负日的乌被具象为“三足金乌”。所以,“太阳神鸟”金饰体现出古蜀人对太阳及鸟的强烈崇拜 ,表达了古蜀人对生命和自然的讴歌。 ,时长02:12古蜀人与太阳对太阳的崇拜是全世界共通的一种文化现象。太阳作为太阳系唯一的恒星,为包括地球在内的整个太阳系提供能量和光源 ,为人类活动营造了自然空间 。在远古时期乃至农耕文明时代 ,人类基本靠天吃饭  ,代表“天”最为重要的自然物象就是太阳 。《礼记·郊特牲》中有云 :“郊之祭也 ,迎长日之至也 ,大报天而主日也。”郑玄注云:“天之神 ,日为尊。”孔颖达疏曰 :“天之诸神,唯日为尊,故此祭者 ,日为诸神之主 ,故云主日也 。”可见 ,拜日、祭日都是古人重要的社会生活,甚至成为国家政治生活 。甲骨文也记载了商人使用牛 、猪 、狗对太阳(东母)进行祭祀。古蜀人对太阳的特殊情感 ,与蜀地特殊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,这可从“蜀犬吠日”谈起。柳宗元在《答韦中立论师道书》中述 :“屈子赋曰:‘邑犬群吠,吠所怪也 。’仆往闻庸、蜀之南,恒雨少日 ,日出则犬吠,余以为过言 。前六七年,仆来南,二年冬 ,幸大雪逾岭 ,被南越中数州。数州之犬,皆苍黄吠噬 ,狂走者累日,至无雪乃已 ,然后始信前所闻者。”该故事就是“蜀犬吠日”和“粤犬吠雪”的典故来源  。蜀犬因为在“恒雨少日”的环境中较少能见到太阳,当太阳突然出现,于是以吠叫的方式予以应对,即少见多怪 。这说明至少在唐代,蜀地的气候就是“恒雨少日” ,而从近20年全年日照时数、年日照百分率、年平均总云量、年平均相对湿度等指标的统计来看,成都平原的确是全中国日照时长较少的区域。“少日”也成为影响古蜀人最为重要的自然因素之一。在这样“少日”的自然环境下,古蜀人为获得更多的阳光作了很多努力 。《蜀王本纪》记载,蜀之先王有五 ,名蚕丛、柏濩 、鱼凫、杜宇(望帝)  、开明(鳖灵) 。蚕丛的纵目特性、杜宇的望帝称号、开明的称谓,无不表达出古蜀人对开眼看世界(太阳)的渴望。为此 ,古蜀人引进了当时最为高精尖的科技——青铜制造,将能带领大家看太阳的神化先祖,能把太阳留住的扶桑木  ,能托负太阳的金乌,以及举行祭祀仪式的神坛、祭司、灵物等都塑造出来,在托物言志、祈求光明的同时 ,也塑造了古蜀文化特有的青铜文明。三星堆遗址中大量的眼睛形铜饰和装饰纹样,更是古蜀人对见太阳 、看世界的强烈表达。古蜀的“蜀”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也都突出其大大的“眼睛” 。▲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上的鸟负日形象。(王涛 供图)▲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T型帛画(局部) 。(王涛 供图)“向阳而行”的当代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“太阳神鸟”金饰 ,自然是古蜀人崇拜太阳的直观表达 。黄金中金元素稳定的结构决定了其很好的抗腐蚀性  ,久用仍保持鲜亮;而更为重要的是,金原子对可见光有着“白光进 ,蓝光吸,黄光返”的原则,所以,我们看到的金子一般都是类似于太阳光芒的金黄色 。今天 ,我们在博物馆看到的都是生锈之后呈青色的青铜器 。古代,一些青铜器中铜的含量高时会有类似于黄金的色泽。我们可以想象 ,古蜀人在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时 ,大祭司身披满是眼睛纹样的绸衣 ,戴黄金面具,手持黄金杖,面对闪烁着金色光芒的大神树和祖先纵目面具,祈愿上天能够赐给蜀地多一些阳光。古蜀人珍惜每一次阳光的到来 ,享受每一次的温暖,这也造就了成都人“向阳而行”的内在特质。千年的文化积淀  ,对阳光的喜爱 ,刻进成都人的骨子里,流淌在成都人的基因中。“自带向日葵属性”的成都人,每当太阳光临的日子,总愿意放下手里的活 ,找个坝坝茶馆,在暖阳下喝杯盖碗茶 、打几圈麻将 、掏个耳朵 ,或者在公园草坪上躺着 ,享受太阳带来的暖意 。每到假日,“川A”大军还总是浩荡地开往拥有更多阳光的川西、云南等地。而在金沙遗址发掘出土的“太阳神鸟”图案,被成都人放在了天上、安在了桥上  、铺在了地下 、绣在了衣上、搬上了荧幕 、“画”入了农田、筑进了房屋,它不仅仅是成都的一个文化符号,更是成都人的精神归属 。▲这是阳光透过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陈列馆穹顶,在墙壁上投下太阳神鸟造型的影子。(新华社发 张艳 摄)如今 ,“太阳神鸟”图案已经成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,它表达了追求光明 、团结奋进  、和谐包容的精神,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,更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。(本文刊发于《中国民族报》2023年8月4日 ,作者:王涛,单位: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。)【以上内容为专家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。】监制 | 杨新华 肖静芳统筹| 康坤全 刘佳责编| 刘娴审核| 周芳编辑| 吴艳 张爱龙制作 | 胡琪举报/反馈

最近更新